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墨水吧 人气:2.8W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以漫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 了解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采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

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进行学习。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在本节课中,以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一、导入新课 ( flash动画导入更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幻小说,它充满了神奇的想像,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导语 开门见山的导入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文本。)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让学生简介作者和文学体裁。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文学体裁: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让学生自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起主动自学的积极性。)

二、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研读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领会文章所讲的道理。

3续写结尾,让故事所表达中心更明确。

三、把握故事情节

1、大屏幕展示漫画,激发学生的联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

2、阅读课文,找关键词, 画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记者——科学家——看客——警察——用绳量——用强音测——商人买下——填洞??

3、学生根据编写的“情节链”向周围同学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结合“情节链”讲述,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进入角色在全班表演课本剧。(通过找关键词, 画情节链,表演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细致的布置讲述样式,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会。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疑点探究 (从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结尾入手,探知文章主旨,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甚至更为严重的让整个城市遭受灭顶之灾。

2、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教师小结,出示教学板书。揭示主旨。(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直观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五: 想象训练,续写小说结尾。

提示:

1、重点想象当时垃圾如潮水般涌来时的恶劣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

2、想象符合作者本意。

由本文揭示的道理让学生去想象人会遭到怎样的惩罚。使环节过渡自然。 加强指导,使学生的想象更有方向性。当堂巩固训练已达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堂堂清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

六、课外拓展

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的MTV。

设计说明:进行思想教育,使学到的知识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树立环保意识。歌曲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艺术形式,所以此环节学生定能有所触动。

七:作业设计

1、课外开展“举手之劳为地球”的活动。

2、推荐阅读星新一的另外一篇科幻小说《奇妙的花朵》。

设计说明: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实际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为地球的事情,才把思想教育落到了实处。课外阅读加深了学生对科幻文体的印象,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 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 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

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

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

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

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

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

二、学习第三段

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

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装饰色彩,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在教学体验活动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写实性,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上突出古拙、简练、夸张、变形的特点,用色方法上体现鲜艳、对比强和夸张的特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中的阶段目标,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色彩的概念和作用。

②、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及表现方法。

2.知道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学习和掌握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3.在教学活动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和用色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

二、学情分析:

⑴、说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

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前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关于装饰画的学习方法(如装饰画的特点等)此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具有了极强的兴趣,关注的注意力增强,能够准确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且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于色彩的感受。

⑵、说课标确定本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在美术课标中确定本阶段学生在造型与表现领域中应达到的能力是: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以描绘的形式,运用装饰色彩创作生活中的装饰画。

三、说教与学的方法

1、教学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明确 “学生为本”的教育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图片对比、大量的装饰色彩图片的欣赏,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接着我再利用讲述法导入正题,引出装饰色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突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2、学法分析: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总结,再操作,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融合到创作的要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堂导入:装饰画中的牛与自然界中的牛对比。(展示)

引出本课课题:装饰色彩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有贴近生活化的图片对比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的讲授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装饰色彩。

结合民间装饰画作品讲授装饰色彩找出其特点:色泽鲜明、艳丽、明快、简单。(板书),引出装饰色彩的含义。

设计意图:虽然面对的是心理日趋成熟的高年级学生,但是不能忽略了任何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环节,就兴趣而言单纯的讲授含义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来初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分析装饰色彩的运用方法

利用收集的民间装饰画作品,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学生交流活动来完成怎样运用装饰色彩来体现夸张变形的装饰画。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环节之一。我在这一节课中将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提出——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来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介绍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观看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有效地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将书本中美术带到了学生们的身边,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们了解民间装饰色彩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4.教师演示

(1)展示并分析学生的优秀作品。

(2)教师示范作品。

设计意图:在美术教学中,示范与演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发,通过教师的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实践的联系,更好的理解用色和用线有效地解决绘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

5.布置作业要求。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制定。

(三)、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体现分层、分类辅导,注意培养学生个性作品,体现学生差异。

(四)、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和评价。

在评价中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主要依据,突出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过程中加强评价的互动与反馈,重过程、轻结论。

(五)、课后拓展

请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装饰色彩。

设计意图: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表现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去找寻生活中的装饰就可以将美术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四、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

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 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三、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 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踌躇、 蹒跚、 琐屑、 颓唐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计意图:反馈、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第二课时内容:

1、重点研读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紧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2)作者为何看见这个“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又为何赶紧拭干了泪?(突破: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分析的家庭背景,紧扣上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体会理解父子深情。)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突破: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句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结合上面的词语来理解,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4)第五段中父亲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体会理解其中饱含的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突破: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1)—(4)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关键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疼爱之情呢?找出句子来说明。“唉,我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3)练习(幻灯)(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性的设问方式,让学生带着理解自主找出关键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作业,理解其中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深沉的情感。)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1)2、3段去掉可不可以?(突破:放幻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2、3段的作用)

(2)第四段为何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突破:通过幻灯中的图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伴以板书,加深学生对全文整体结构的掌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致的描写)

(四)作业:

(1)“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板书设计父子情深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体谅父亲买橘子(黑、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体贴周到再现背影——思念

说课稿 篇7

* 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

《井上的乐趣》是我国著名版画家郝力群先生回忆童年生活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我的乐园》一书中。作者有条有理地写了一个清凉的小天地——水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画面。条理清晰,语言质朴纯真,充溢着作者对快乐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令人读来不禁想要一同嬉戏这块快乐的小天地。

*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

4、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在探究中品读古井带给作者的乐趣、体会作者怀念美好童年及对故乡真诚的爱。

第四点教学目标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 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由课题入手,直接揭题导入,从而明确的主要内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关的说话训练、句式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懂文意,体会文境。

* 说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能正确掌握字词、朗读等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基础,而经过较为系统的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因此第一环节主要是揭题导入新课,并着(zhu)重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1揭题导入

配乐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描述情景:这是一个古老的水井,在它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有趣的植物,不时还有可爱的小蜜蜂、小鸟等动物来这里做客呢!这儿也是作者力群先生小时特别喜欢的地方,为他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口古井,感悟它的独特乐趣。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接着是检查预习环节。

2 检查预习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汇报,互相提醒的形式来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关注字音:平翘舌音:桑葚 翘舌音:做巢 轻声字:薄荷 后鼻音:耕地

易错字音:悬崖 碾烂(nian) 哺喂(bu) 灌木 石臼(iu)

易错字形:巢 螺 臼 (运用形象记忆法记忆)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 以“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版块一 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本篇题目表述清晰,重点突出,因此我选择把文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贯穿起全文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此处的“井”是指作者童年时代家乡的一口老水井,接着请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乐趣”的词义,即“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那么家乡的这口井究竟给作者带了什么乐趣,让作者的童年如此快乐呢?引导学生以这个大问题为线索去通读全文,寻找答案。

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资源的互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方得以发挥。另外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很适合学生自学。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生研读文本。

此次小组合作要求主要有:

1 默读课文,思考水井的哪些事物给作者带来了乐趣?“趣”在哪里?

2 圈画出关键词句,学习以写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批注。

3 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言。

4 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

版块二 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而其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年段特点,对于交流环节我进行了以下的预设。

1 “趣”在生机勃勃的植物。

第三至五自然段向读者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植物图,这种趣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较易能找到,

另外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的特点来讲述,并学习作者这种准确的表述方法。

如甜杏是桔黄色的,紫桑葚是水汪汪的,薄荷草则是清香的,水井边还会有什么样的植物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特点来进行言语实践,在学生多样的回答中也就理解了此处“……”的作用。此时可相机进行写法小结,并副板书:抓特点来写

再让学生找找看作者详写了哪些植物呢?(有荆条、薄荷和酸枣树)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描写荆条一句,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的嗡嗡叫说成是在哼着小曲子,此处可以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拟人句的用法及作用,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薄荷重在感受其清凉。而描写酸枣树的语段则重在启发学生想象一群小孩子捡红酸枣吃的快乐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进行读说结合的言语实践训练。

水井边的植物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甜杏、紫桑葚、薄荷、灌木等七种植物呢,让学生感悟水井边植物之多,这么多的'植物作者却只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来写,使得重点更突出,指明在写作时,学生也可以学习这种详略结合的写法,并副板书,进行写法归纳。这一部分带领学生感悟植物多与特色各异,体会这生机勃勃的植物们给作者带来的不同的乐趣。

2 “趣”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古井边不仅植物众多,有趣的动物也不少呢。相信学生一定能找到这些有趣的小动物们的。叫作“倒”(第四声)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图片资料,告诉学生这种小动物其实就是蚁狮,形状像沙和尚的头,有一对大颚,因为平常总是倒退着走,所以被称作“倒”因其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看起来就像在耕地一样。这么奇特的行走方式相信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有趣的。再如那“扑通扑通”跳进井里的青蛙,“尾巴一翘一翘”的黄鹂,“在井上飞翔”的小蝴蝶……(ppt标注 体会省略号用法)总之小动物部分并不难懂,而且小动物的动作十分有趣,因此这一部分重在启发学生想象小动物的动作,做一做动作,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体会这份无边的乐趣。

3“趣”在独具特色的地形。

出示“我们的井,可不是一般的井,地形好极了,它在一个悬崖下。”一句,这种地形好在哪里呢?原来这里的“崖壁是凹进去的”“井的左右是高高的石壁”。这时老师可以相机进行板画古井的地形,帮助学生理解这独特的地形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读懂这奇特的地形所形成的有趣之处,那就是作者所言的“下起雨来也下不到井里”。“人家的井都是从井底往上冒,而我们的井却是一股泉水从石壁的一条裂缝往下流。”在学生交流到泉水时,引导其感悟“叮咚叮咚”这一象声词的使用之形象,进行运用象声词的口语练说,并相机播放泉水叮咚作响的音乐,配以清泉细流,绿意盎然的图片,引发学生感悟这天然泉水之清、之凉、之多。

4 “趣”在自由无拘的玩耍。

古井边丰茂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独特的地形为童年时代的作者提供了天然的玩耍空间,而这种自由无拘的玩耍自然让孩提时的作者感到乐趣无穷。那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小时候的作者都玩什么了?原来他们用小手摸出小螺或者小虾,可惜却从未摸到小鱼。这里可以播放相关图片感受捕捉的乐趣。对于为曾摸到小鱼的遗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来体会,“多么希望井里能够出现小鱼呵!”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该是多么的期盼啊!为什么如此期待呢?一个破折号向我们解释说明了原因:原来孩子们只在图画上看到那种小鱼,而自己却从未摸到过他们,一个省略号将孩子们满心期待却又落空的遗憾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请孩子试着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此时,副板书关注标点)

版块三 透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对于文字内隐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完自己的阅读体会后,我会补充适当的作者背景资料,明白作者写成此集子时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了,并一生以自己出生于灵石,身为灵石人而感到自豪……这样,这个“趣”字字不仅仅代表着有趣,也蕴含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真诚的爱了。

在这三个大版块的教学中,我还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讲。另外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的文字,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言语实践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便是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关注了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接受写作方法上的熏陶,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力群回忆散文集《我的乐园》,走近作者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生活。

* 板书设计:

井上的乐趣

植物 抓住特色

乐趣 动物 怀念童年 有详有略

地形 热爱家乡 关注标点

玩耍

总之,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自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的故事,故事中透露着老虎的愚蠢和狐狸的聪明,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观察与狐狸拔掉老虎牙齿有关的图片,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演一演,理解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3、教育幼儿懂得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有安静倾听的意识,愿意参与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人手一本小图书图片大图书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单元的“笔下生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敬请指导。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说自己想说的,说自己想写的,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在互议互评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敢说、善说。

二、联系实际说教材

这篇“笔下生花”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主题单元《面对错误》,它是课文和拓展阅读的延伸。学生通过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的学习,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到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认识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新课标指出: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紧扣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以及对作文修改进行多用度、多层次、多目标评价,不断积累习作的情感,提高习作能力。”

为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在错误中总结教训,进一步深化“面对错误”这一主题。

2、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3、通过互赏互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修改习作,分享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习得修改方法,写得具体通顺,从而培养勇于交流、乐于欣赏、善于发现、精于提问、勤于修改的良好习作态度和敢于想像、说真话、吐真情的习作习惯。

在以上目标中我把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深化“面对错误”这一主题作为教学重点。

三、灵活多样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多学科整合法:注意德育、美育等学科的渗透,使教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3、循序渐进法:先说后写,先赏后评,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并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气氛活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

4、分组合作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主动参与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能够写”,我采取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老师尽量少讲少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写作成为学生生动、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互赏互评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无论句、篇,哪怕是一个词;让学生在互赏互评中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五、情境互动说程序

如何达到预定的目标,突破重难点呢?我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一)激情导入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本册教材编排中也强调“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此,我这样安排教学:

1、课件出示学生搜集到的关于错误的格言。(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天才伟人是怎样正确对待错误的,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在下一步的写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增强文章说服力做了一定的铺垫,此谓“厚积而勃发”。)

2、课件展示一组错误作为的图片,并让学生评一评、说一说。(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口头作文

作文是“我手写我心”。为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犯过哪些错误,自己是如何面对的……现在想来感觉如何。(创设如此情境,是为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激发自我表现欲,这充分体现了习作个性化。)

(三)自由写作

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所以,我还是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我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氛围,在出示写作要求后便不再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由写作,以保证他们的思路不被打断。

(四)自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同学认真倾听,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作文的态度。

(五)互评互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互改,说中评,评中改,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写作自信心,进一步巩固写作方法,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展示佳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良好开端。为了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把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习作的讲评创设了一个良好情境。

(七)范文点评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我选择一篇优秀习作,让学生欣赏、剖析,这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自改互改中有个范本。接着我采用知识迁移的的方法,让学生评析“病”例,并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步骤进行修改。有了之前的佳作范评,学生对“病”文的剖析就能胸有成竹。通过剖析典型作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在何处,“病”文“病”在哪里,并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这对学生自我评价习作有很大启发。

(八)自改互改

文章不厌百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合作评改中互动交流,互相补充,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的能力。同时,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努力都给予明确的鼓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习作进行反复修改,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自我评价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力求有个性,尽可能的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开放课堂教学。这些在这节课中都得以充分体现,真正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设计首先从创设情境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口去自由表达,用笔去无拘无束的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自赏互赏、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写出了有个性的习作。

说课稿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