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墨水吧 人气:3.21K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说预设】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有声有色 掏掏耳朵 抹抹鼻涕

2、填写合适的字

( )算盘 ( )螺丝 ( )药末 ( )脂粉 ( )钢琴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学目标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学预评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作者通过对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等童年生活的丰富描写,抒发了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挚感人。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欢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认真听讲,能积极发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最大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胆子小,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变现的不够积极,基本处于听众的状态。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

③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试写儿童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教学难点在了解乡下有趣的事情,并能仿照书上的诗句创编小诗。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愿望,因此,本节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播和指导,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激起兴趣,培养书写习惯,自然进入课堂。

2.复习巩固生字词。二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识字,课上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等形式巩固生字词,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学习兴趣浓。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他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让学生反复诵读,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感性材料,完成教学目标1、2。

第一遍:听老师读课文,在心中树立读书的标准与目标。

第二遍: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做到读对、读好、读美。

第三遍:检查朗读效果。

4.精读课文,感受乐趣。

(1)在学习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幼小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再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导学生朗读和换起孩子回忆幼小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感受到在父母关爱下的幸福、快乐,从而把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在理解第二、三节时,抓住想象点:想想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捉到了蝴蝶,会编织什么美丽的故事呢?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思如泉涌。在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

5.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说说乡下还有哪些趣事呢?

2.模仿说一说:割一篮青草,()。采一束野花,能干()……

6.拓展阅读

采用本节课学到的“读——想——创”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小脚丫》《梦中》,感受儿童诗的乐趣。

六、说板书

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性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使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2、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通过读文感悟两位名人成就的事例。

(2) 难点: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讨论法激活学生的思路,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自学讨论法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朗读训练作为突破口,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一次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中心句。

(2)、教师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4)、换一个说法。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

(6)、指导朗读第一段。

2、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

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圈圈、划划。

讨论交流。

(3)、两位名人成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4)、齐读课文第二段。

3、细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教师小结。

(三)、背诵课文。

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检查背诵。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事例。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1.颠球(毽子)练习2.游戏:打电话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情境、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活动中掌握颠球方法。

2.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灵敏、柔韧、速度素质,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3.心理健康目标:通过各种玩球方法的创编和游戏教学,建立学生自信──我能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语言激励,导入课题[1′]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要用手中的.器材来创编一些玩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你们创编的最好玩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你们有没有信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二)仿生练习,提高创造能力[3′]

1.设情景:今天有一些动物们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它们都是谁呢?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想象一下是什么小动物?先说出动物名字,然后再模仿。看一下哪些小朋友想象力最丰富,而且模仿最形象。

2.学生先听音乐,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进行模仿。

3.教师参与活动,并且指导评价学生的模仿。

(三)乒乓模仿,感受动作[3′]

1.教师领做模仿操,语言提示,并适当口令。

2.学生随音乐节拍进行各种模仿动作练习。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和学情

《我的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集体服务。

三、说教法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故事讨论、案例辨析、爱好展示等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采用我校武术班学生练武的一组镜头引出课题,这也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案例辨析中,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四、说学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我校武术班学生晨练的几组镜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又出示这些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哪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将兴趣活动初步分类,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故事讨论 明白意义

出示文中故事《围棋迷——昊昊》的插图,同时播录音故事。在讲故事前,出示两个问题:1、昊昊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健康的?为什么?2、昊昊是怎样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成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有一定的教育导向性。要求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个事例引申到学生实际,提出:你觉得有益的兴趣爱好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走向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交流,做到有所准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来阐述“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两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样,本课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3.辩论分析 加深认识

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检验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来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学校及教室环境布置的图片、书法作品、板报等画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4.情境体验 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会正确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但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来自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根据文中以及来自学生实际的四个小故事创设四个情境,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结合实际 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快板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在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会使学生感官受到一定的触动的同时,内心也受到震撼,因为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更富有感染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道德意识得到了强化。接着,出示儿歌《兴趣爱好》,既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6.课外延伸 知行统一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并能正确的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难点是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二、说教法

启发引导式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

五、教学程序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布置作业

知识拓展

提出课题引入新课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比较归纳深化概念

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